簡介

初期著重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、政治學說;宣傳變法維新;抨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;鼓吹和推行新文體。語言明白流暢,文筆生動犀利,深受讀者歡迎,十分暢銷,後在革命形勢高漲下,堅持立憲保皇,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。1907年冬停刊。共出96期。
歷史

《新民叢報》為半月刊,最初每月初一、十五日發行。次年2月起,改為十四日、二十九日發行。
1904年2月以後,經常不能如期出版。
1905年(光緒三十一年)起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的《民報》展開論戰。終因堅持君主立憲制,反對革命,以失敗告終。
1907年8月停刊,前後歷時六年,共出96期。
內容
編輯思想

《新民叢報》用大量篇幅直接介紹西方的哲學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說,以及著名的幾百名歷史人物,輸入西方的新文化、新思想、新觀念,也對傳統舊文化進行了的批判。
欄目
梁啓超在《新民叢報》創刊的第一年內先後開闢了二十四個欄目,如《論說》、《學說》、《時局》、《史傳》、《教育》、《學術》、《小說》、《名家談叢》、《國聞短評》、《海外匯報》、《海外奇談》、《紹介名著》、《新知識之雜貨店》等,每期保持十至十五個欄目。文章長短搭配,軟性硬性兼有。封面
《新民叢報》一共用過三種封面,最早的一種封面是地球標註清朝中國地圖;第二種封面是雄師躍起的圖案,意喻中國之崛起;該報從第三年起封面改為“新民叢報”四個字,這種封面也分兩種,一種是報名單排排列,一種是報名雙排排列(也是最後一種)。影響

創刊之初,梁啓超的《新民說》一發表,立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,人們開始意識到“國民”對於國家的重要性,尤其是“新民”對於“新國家”的迫切需要。
《新民叢報》的銷路很廣,僅在國內的銷售點就達49個縣市、97處之多,且每冊一出版,內地就有人翻印。清政府雖然嚴禁,讀者仍是爭相傳閱。有人估計,大概每冊要經過20人的閱讀,該刊最初僅印二千冊,到第二十號時,增至九千冊,發行量最高時達一萬四千份。
《新民叢報》的創辦,是梁啓超一生辦報生涯中最得意的時期。他一生創辦過29種報刊,但以《新民叢報》時期最為意氣風發,對讀者、尤其是青少年知識界影響最大。毛澤東在活動的早期所建立的“新民學會”,正是由於受到梁啓超的《新民叢報》和《新民說》的影響而提出來的。
1905年在與革命派的《民報》的論戰中落敗後,影響大落。雖然如此,但不可否認,它的前期是一位虎虎有生氣的巨人,把海內外的廣大知識青年吸引到自己的周圍。